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四大影响
(一)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
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上半年,珠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或者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同时,面对危机,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警惕。依据经验,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时候,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未来一个时期,估计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二)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
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三)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前几年,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60多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
近期,中信泰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投资外汇衍生品招致损失的现实提醒我们。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当然,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境外投资的严格管制和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理财的审慎态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损失只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应该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