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代战将僧格林沁在第二次英法战争中的表现如何

是不是非常坚决。
2025年05月10日 03:5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大门,全国各族人民展开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蒙古八旗、满洲八旗的骑兵、步兵,并肩作战,为保卫国家海防和疆土完整英勇奋战,但由于清朝国力衰微,妥协退让,屡遭失败,唯独僧格林沁亲王指挥的蒙汉马步在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保卫战中大胜英法侵略军,取得了清王朝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重大胜利。僧格林沁的铁骑被誉为“倚为长城”。

承袭科左后旗扎萨克郡王
威震海疆的第二次大沽口大捷

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二十日,英国公使卜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华若翰率大小舰艇21艘(其中美国17艘),官兵2200多人,以此为后盾来北京互换《天津条约》。三国使节拒不接受清政府允许从北塘登陆的安排,要求打通白河,经天津入京。

僧格林沁侦察到三国的海军来者不善,命令大沽口炮台、海河两岸炮台官兵严阵以待,随时反击列强的入侵。他向清廷奏明:我军“现在守大沽海口,观衅而动……该夷如敢突入,即行开炮轰抵。”六月二十二日,僧格林沁奉命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大沽海口以北30里处北塘登陆,不准携带武器进京换约。英法公使态度骄横傲慢,定要武装入京。二十三日,英法舰队派出一军官乘小船至炮台下游说:“我舰今日退出外海,一二日再进口湾泊”,以此为缓兵之计。僧格林沁对指挥人员指出:“夷情诡谲,不易湍测,诚恐故作缓计,使我疏懈,乘潮闯入铁戗”。他命令各炮台官员:“督率军营官兵,加意严防”。

六月二十四日晚,英国舰队司令何伯发出“不惜用武力来打开海河口的大门,并继续向京城挺进”的命令。第二天拂晓,英法舰队派出10多艘,上面飘着战旗,其中有3艘驶入海河口南岸炮台下,把铁链拴住的铁戗用舰拉倒,企图打通入海口登陆。这时,僧格林沁强压心头怒火,静观敌舰行踪。早已用席子掩盖好的大炮和隐藏起来的兵丁,使敌人望去像一片草丛茫茫。下午,耀武扬威的英法军舰向大沽古炮台蜂拥而驶,开炮突然袭击,并从海河南岸炮台强行登陆。僧格林沁忍无可忍,以“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的决心,下令大沽口南北炮台的官兵一齐开炮还击,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口协防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激战一昼夜,取得击沉敌舰4艘、击伤6艘,毙伤英军464名、法军14名、生擒2名的辉煌战绩。在这次阻击战中,当敌军攻上岸时,扎赉特旗蒙古骑兵奋力阻击;原驻绥远城、哲昭两盟的蒙古骑兵1000多人,及时弛援赶到,共同阻击,使敌军寸步难进,河岸两旁横七竖八地躺着鬼子的尸体和重伤员。英军海军司令何伯在旗舰上腿部被击中负重伤,后被赶来救援的美军“托依旺”号抢救,保住性命。其余鬼子陆战队无力再战,升起白旗,在夜幕下,扔下尸体和受伤舰只,狼狈上了舢舨,逃到停泊在公海的舰上。

战斗结束清点清军阵亡兵丁32人,提督史荣椿、副将尤汝元英勇战死。僧格林沁指挥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西方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大捷。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859年9月发表《新的对华战争》中,对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以“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就向中国寻衅了……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的评论,抨击了英法的侵略行径,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是僧格林沁亲王亲自备战和指挥下取得。这是他忠君爱国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封建帝国人们把忠君和爱国视为一体,忠君就是爱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族爱国将领,在反对西方侵略中立下赫赫战功。他虽有亲王爵位,长期握有满蒙军政大权,但在指挥作战中能“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同舟”,是取得保卫国家海防的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僧格林沁亲王受历史的局限,在围剿太平军和捻军农民战争中,为维护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竭尽全力。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在与捻军决战中全军覆没而毙命。朝廷赐僧格林沁谥号曰“忠”,在京城地安门东大街为他修建了“显忠祠”,在昌图城建了“忠王祠”。在清代科左后旗所属的今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乡,为僧王修建了陵园,园内有同治御题的一座巨型盘龙碑。至今中国各族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功过参半的亲王。每当人们提起1859年抵御英法联军侵略、保卫大沽口炮台威震海疆的胜利时,称颂他为“一代英王”、蒙古“爱国名将”,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