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生物群的分布范围、赋存规模、属种组合、埋藏现状和原始保存状态,国际、国内可对比性及研究意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科学价值,结合生物群科普和观赏性等综合评价,将我省主要古生物群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三级古生物化石遗迹产地。具体为:
5.5.1.1 中州华夏植物群
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地球上发育着4个植物群,即欧美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中国是唯一分布着4个植物群的国家,也是华夏植物群的诞生地。河南省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分布面积广,蕴藏着丰富的古植物化石,属华夏植物群组成部分,称为“中州华夏植物群”。
河南的中州华夏植物群分别产出于杨山组、胡油房组和杨小庄组;本溪组、太原组(朱屯组)、山西组(神垕组)、下石盒子组(小风口组)、上石盒子组(云盖山组)和孙家沟组(“石千峰组”)各个岩石地层单位之中。中州华夏植物群从发生、发展、繁盛、衰落到结束可分为初期(发生期)、最早期—早期(发展期)、中期(繁盛期)、晚期(衰落期)和末期(镁灰岩期)。可划分为8个植物化石组合(带)。中州华夏植物群大约初始于早石炭世晚期(臭牛沟期晚期或维宪期晚期)结束于晚二叠世末期(长兴期末)。
中州华夏植物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共约150余属近400个种,其中以河南省化石标本命名的新属种200余个。仅禹州地区就包含有12个门类112个属306个种,其中有25个新属137个新种,又被称为禹州华夏植物群(杨关秀等,2006)。中州华夏植物群在华夏植物群中具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它还兼有华夏植物群的华南、华北过渡类型,对研究华夏植物群有重要意义,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遗迹产地。
5.5.1.2 义马生物群
“义马生物群”因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胚珠器官的银杏(Ginkgo)化石种,其“义马银杏果”图案曾被作为1995年、2000年第五、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大会会徽而闻名世界。义马生物群中有植物36个属90个种,其中以义马标本为模式建立了10个新属25个新种,称为“义马银杏植物群”,并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古植物组合;还有双壳类、腹足类、昆虫类、介形类(?)和叶肢介(?)等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4种以上恐龙足迹、鳖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周志炎院士等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科学论文,获得了世界古植物界的关注,义马被多次列入国际古植物会议考察路线,在世界古植物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遗迹产地。
5.5.1.3 豫西南恐龙蛋化石群
已知河南南阳地区的恐龙蛋化石分布面积广、数量大、类型多样、埋藏集中,并且多种蛋化石并存、原始保存状态好,赋存层位多,恐龙蛋与恐龙骨骼化石共生,并含有恐龙蛋、恐龙骨骼、龟鳖类、双壳类、介形类、叶肢介、轮藻、腹足类、古植物、孢粉、遗迹化石等丰富的多门类化石,仅恐龙蛋就有8个科11个属17个种2个比较种8个未定种。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其长径345~610mm,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蛋化石,可称为迄今为止的“蛋中之王”。戈壁棱柱形蛋(Prismatoolithus gobiensis)是世界上的稀有类型。已命名了诸葛南阳龙、河南宝天曼龙、张氏西峡爪龙和河南西峡龙3种新属种恐龙。豫西南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古生物地质遗迹奇观和自然历史宝库中的珍品,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遗迹产地,已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5.1.4 汝阳恐龙化石群
截至目前的研究表明,汝阳恐龙动物群至少存在4大类10种以上不同属种的恐龙,还有龟鳖类、恐龙蛋、双壳类、轮藻、介形类、孢粉、蕨类植物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特别是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不仅是“亚洲龙王”,而且在世界大恐龙排序上也位居前列,是白垩纪巨龙类的代表。该动物群是一个以大型巨龙型蜥脚类恐龙为主,小型兽脚类恐龙、鸭嘴龙类和大型肉食龙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被称为“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不仅在时空组合上有一定演化序列,而且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形成了一个较丰富的类群,该代表性类群填补了中国早白垩世晚期生物群的空白,其面貌可以与阿根廷产阿根廷龙的动物群相比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其部分恐龙化石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出,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遗迹产地。
5.5.1.5 栾川恐龙动物群
截至目前,栾川恐龙动物群除正式命名了2种恐龙、1种巨蜥,还基本完成研究了窃蛋龙和似鸟龙类,可以识别出alrazinsosaurid、甲龙等3种恐龙,是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动物群,可以与蒙古晚白垩世晚期的纳摩盖土盆地动物群类比。特别是两种早期哺乳动物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有一大批化石标本没有修复和研究。2008年10月,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上,一次有中国、日本、加拿大学者发表了3篇关于栾川动物群的初步研究成果,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期,在不久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有一批栾川动物群的惊世成果问世。因此,栾川动物群堪称世界级古生物遗迹资源产地。
5.5.1.6 杨寺庄小壳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是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的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经过20余年工作,我国先后发现并报道了大量的小壳化石属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软舌螺分类系统,划分为:梅树村、西篙坪和杨寺庄3个不同时代的小壳动物群。梅树村动物群中的小壳动物化石代表了生命大爆发的序幕,而杨寺庄动物群是以我省叶县杨寺庄命名的寒武纪辛集组小壳动物化石群。
河南辛集组杨寺庄小壳动物群化石已鉴定出有27个属、37个种、3个未定种,其中有5个属、17个种是在河南叶县杨寺庄发现并命名的。杨寺庄小壳动物群与梅树村小壳动物群有一定联系,但时代明显较晚,是中国三大小壳动物群之一,并可广泛地进行国内、国际对比,科学意义大,是国家级-省级古生物地质遗迹产地。
5.5.1.7 卢氏古脊椎动物群
自1935年李悦言到卢氏工作,在古近纪地层中找到Rhinotitan mongoliensis(Osborn)化石并确定该地区存在古近纪始新世地层以来,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周明镇、徐余瑄等在卢氏城西孟家坡发掘出数量可观的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自此,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重视,先后有诸多科学研究成果问世,影响日渐扩大。目前,卢氏古脊椎动物群已鉴定出51种脊椎动物。其中,灵长目秦岭猴是亚洲发现存在时代最早的灵长类,洛河卢氏兔、杨氏秦岭鼠是兔科和鼠科在亚洲最原始的代表,cf.Eusmilus sp.是目前世界上最先发现的代表,有9种哺乳类被列入 《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该套地层确定为中国陆相地层始新统中期标准阶——卢氏阶(代号为E22),这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标准年代地层,具有重要的对比和研究意义,为国家级古生物遗迹资源产地。
5.5.1.8 淅川古脊椎动物群
河南淅川李官桥盆地古近纪红色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非常丰富。从1930年李捷、朱森、德日进等开始研究淅川古脊椎动物群后,先后有李传夔、童永生等几十位专家相继开展了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查明淅川古脊椎动物群的形成经过3个地质历史时期,在早始新世茶岭期仅以冠齿兽为代表;中始新世卢氏期有脊齿貘和Euryodon minimus存在,新出现了古兽类成员Palaeos-yps sp.尚目及鳄目、啮齿目、肉食目、中兽科、雷兽科等;到中始新世垣曲期达到鼎盛,其成员共12个目20个科31个种,以哺乳动物奇蹄目最具优势。它与卢氏古脊椎动物群既有共同点,但又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似,又各自有独立的特征。淅川古脊椎动物群内容丰富,产出层位及地质时代明确,形成历史确定,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其化石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为国家级古生物遗迹资源产地。
5.5.1.9 豫西南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群
在豫西南(淅川、内乡)地区古生代地层中分布着门类众多、数量丰富、保存完美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有:三叶虫3个目、30个科、52个属113个种;奥陶纪珊瑚、头足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动物群有:牙形石27个属、52个种,腕足类23个属、24个种,珊瑚类10属、23种,头足类13个属、22个种,双壳类19个属、38个种,腹足类10个属、19个种,笔石类11个属、30个种,三叶虫类13个属、30个种,双壳类8个属、12个种;志留纪笔石、三叶虫、双壳动物群有:笔石2个亚目、2个科、11个属30个种(6个新种),三叶虫9个科13个属30个种(亚种)(11个新种),以及十余种双壳类;泥盆纪生物群有:珊瑚类7个属、20个种(6个新种,3个未定种),腕足类6个属、6个种(2个新种),还有植物化石等;石炭纪珊瑚、 类动物群有:珊瑚类42个属、78个种, 类:10个属、55个种,另有古植物2个属、5个种。它们各自有特定区域、特定层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一些如珊瑚、三叶虫、双壳类等还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该处主体为国家级、部分为省级古生物化石遗迹资源产地。
5.5.1.10 济源晚二叠世低等四足类动物群
济源大峪槐圪塔岭晚二叠世地层中分布的古两栖类—3种迷齿类、毕氏螈类,爬行类—复齿河南龙、简齿济源龙及似哺乳爬行类—恐头兽类、丽齿兽类、多类黄河兽,是中国晚二叠世地层中分布的三大生物群之一。该动物群的发现与研究,是我国脊椎动物之父杨钟健先生一生中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河南省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陆生脊椎动物群,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对比和研究意义。近期,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在开展《济源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与保护》 项目时,在该区域已有突破性发现,发掘出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深入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该处为国家级—省级古生物地质遗迹产地。
5.5.1.11 其他古生物化石群(点)
偃师、汝阳中元古代洛峪口叠层石化石点、淅川寒武纪三叶虫动物化石点、淅川志留纪无脊椎动物群化石点、淅川石炭纪珊瑚动物群化石点、三门峡(东坡、窑头沟)古脊椎动物点、新乡潞王坟三趾马化石点、桐柏吴城盆地脊椎动物化石点、信阳平昌关盆地古脊椎动物化石点、唐河西大岗古脊椎动物化石点、鹤壁庞村上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新蔡第四纪哺乳类动物群化石点、南召县云阳人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点、济源东张村始新世余庄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新安县游沟村中更新世金丝猴化石点、孟县水牛化石点、安阳小南海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济源中生代盆地中的遗迹化石与遗迹组构研究等20余处古生物群(点)化石产地,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意义较大,多数还具有观赏价值,为省级古生物化石遗迹资源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