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今围棋和日本围棋的不同

2024-05-05 20:54:46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过去日本围棋的观念是:1、主张不战曲人。对战斗围棋有轻视倾向,认为境界不高。围棋的高境界是用简明的方式来行棋。这种观念是典型的东方观念,东方美学。而现代围棋,却是把战斗作为围棋的最高技术,战斗力是立足之本,所谓一力降十会。这种观念在大李时代还不是很明显,那时棋手大都是本格派。例外的是曹刘徐,他们的战绩彪炳,但由于大李那时如神一般,都学大李,亦有轻视战斗之倾向。但曹刘等已经一定程度改变了日本观念。到小李古力出道之后,战斗围棋才真正被重视,从此棋界风气一变,现在战斗围棋已经完全统治了棋坛,本格派已几无立足之地。
2、强调厚,有效率不高倾向。日本围棋很推崇厚棋,但棋下的厚必然就效率低。记得日本历史上曾经有盘无目之妙手的棋被推崇,这么低效率的棋还被赞赏,这也是因为喜欢厚。其实把棋走得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上还不完善,追求安全的一种心态造成的。而当今围棋强调的是效率,是速度。速度上来了,棋必然就变得薄。过去是以厚对厚,现在是双方以薄对薄。但薄而不崩,则是棋手水平的体现,说明并非真的薄,而是棋手有把握。这点和当年吴清源的围棋有些像。过去总有评论说吴清源的是棋薄,言语中带着一种否定的倾向,其实这也是日本围棋推崇厚的围棋观念作祟。很多当今职棋评价吴的棋,感觉是下的是现代围棋,因为他的棋的速度感,效率感和现代围棋很像。但吴的围棋最主要特点是弃取灵活,并非一味斗力之棋。这点我认为当今职棋还是有必要好好深入研究下。
3、胜负感不强,不够敏锐。日本围棋总是下80分左右的棋,很难下出90分以上的棋。给对手的压力不大。在胜负关键处往往比较麻木,要么是安乐死,要么又是被轻易翻盘。其根源还在于技术有欠缺,手段不多,不够敏锐。所谓敏锐,是对棋形的敏感和手段的挖掘能力。这方面当今90后顶尖棋手都很强,但日本棋手就要欠缺很多。
4、过于注重棋形,实战意识不强。棋形当然重要,但日本围棋有些过于强调棋形了。过去有些棋常因为棋形不好就被否定了,而当今围棋经常会下些愚形的实战手,强调实战解决。也就是说,并不太看重棋形,而是注重效果。到底棋好不好,不是由形状来决定的,而是看效果。
5、注重感觉,而不是量化。过去下棋,很多棋只是很模糊的感觉。比如武宫的宇宙流就是典型。老聂评棋也是经常大手一挥。而现在的棋手,比较少下感觉的一手,大都是建立在精确计算有把握情况下。

在具体技术上,大李后可以说对日本下法进行了一次推倒重来一样的研究。其实看大李以来的围棋发展,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是由星到星小目到小目的一个系列研究总结过程。大李前期主要是对星的研究,那时起手就下二连星。那时大李出了本新手新型的书,可谓星定式成果总结。而后来逐渐延伸到星小目,小目。可以说是把过去围棋下法重新整理了一遍,淘汰了大量日本定式。现在下的定式和变化,基本是过去日本没有的,都是最近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而有些下法,则是颠覆了日本观念。比如对于星的使用,过去日本围棋观念都认为星用于守角不好,星的特点是速度和取势。而大李之后星位也常像守无忧角一样早早就守一手角,而不是急于拆边。再如星无忧角的布局,以前都是要分投,分投后也是从无忧角方向逼,而现在则多是挂角,让对方夹击,这在过去认为是不好的下法。而分投后也不是从无忧角方向逼,而是从星位方向。再如以前认为对于挂星位尖顶让对方立二拆三不好,而现在却认为可小。类似这样的东西有很多。过去都是金科玉律,但其实是束缚思想的东西。

不过要说起来,我认为当今围棋还是有些过去偏向于战斗了。棋下得很复杂,战斗很激烈,战斗的技巧也非常高超。但有境界和内涵的棋给人感觉并不多。像大李这种功夫型的棋手,现在已经基本绝迹或者说难以出好成绩,或者像吴清源这种不是一味斗力,而是灵活弃取体现对围棋深刻理解和大师境界的棋很少。我还是期待有本格派棋手也能达到顶峰,给棋坛一些新的气象。其实本格派棋手也有相当过人之处,当年的大李和孔杰,不也是相当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