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矿田研究现状

2025年05月06日 22:5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前人在相山地区先后开展了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王德滋等,2002)、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夏林圻等,1992;范洪海,2001)、矿田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热液蚀变(黄志章等,1999;温志坚等,2000;杜乐天,2001)、古水热系统与铀成矿作用(周文斌,1995;李学礼等,2000)等专题研究。

按时间先后,相山矿田较全面的基础地质、铀成矿作用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次:

1964~1965年,华东608队12分队通过地质填图、专题研究,提出相山主体岩性不是花岗岩而是火山岩。

1970~1972年,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3队1所1矿”联合科研队,编制了第一份相山构造地质图,认识到矿田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

1978~1980年,北京三所、华东地勘局261队联合调研组在以往地质资料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山火山盆地是破火山口(火山塌陷盆地),铀矿田在总体上受其控制,矿床成因为“双混合”模式,即成矿溶液和其中的铀均具有双重来源和混合性质,成矿溶液中的水为岩浆水和岩浆热场导生出来的地下热水体系混合,原生流体中的铀和从富铀地层及古老铀矿床所溶解的铀相混合。

1982~1986年,华东地质勘探局270研究所与261、265、268、269四个大队联合对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开展了综合研究,总结了相山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并剖析了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过程,认为成矿热液中的矿化剂主要来自岩浆,而水主要是被岩浆活动加热了的地下水及少量岩浆水的混合物;铀大部分来自经内生和外生活化作用的富铀火山岩本身。

1993~1995年,华东地质局270研究所与261、266大队联合开展了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找矿模式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对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基底构造、富大铀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提出了新认识,并对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进行了成矿预测。

目前国内外关于火山岩型铀矿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山矿田的研究中也存在。相山矿田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矿田范围,并侧重于源 运 聚这一复杂成矿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研究方法仍停留在将基本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并形成唯象理论的层次上,多次的研究,部分成果是重复性的总结、归纳,始终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研究铀成矿作用。在一些问题上,众多研究者历来是各持己见,难以达成共识。如铀源问题,主要观点有:①铀来自原生流体和富铀地层及古老铀矿床的溶解(Chen Zhaobo,1981);②火山岩本身提供铀源;③铀来自富铀的深部基底变质岩所形成的深熔岩浆的充分演化释放;④铀源来自水热系统之围岩(周文斌,1995);⑤碱交代岩是成矿的矿源(杜乐天,2001);⑥是地幔流体中的铀(毛景文,姜耀辉等,2005)。又如成矿溶液水的来源也众说不一,有岩浆分异热液说、大气降水说、岩浆水与岩浆热场导生出来的地下热水混合说。可见,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不同结论,除说明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的可能多源性之外,实际上相山矿田有些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始终局限于在相山火山盆地内找“源”,并且主要是利用火山盆地内各种岩矿石的分析测试数据进行推断,没有明确相山火山盆地的“源”、“汇”属性。正因为如此,在“汇”区一直无法说清“源”自何处。我们知道,现在已经发现的铀矿集中产出地一定是大时空尺度上区域铀成矿物质的“汇”区,成矿作用只是“汇”区内成矿物质的再分配或者说是成矿物质在一定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进一步富集。为此,相山矿田铀源研究应跳出相山,必须从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根据区域成矿物质时空历史演化分析而正确判断。

其次,限于铀源问题的认识,相山矿田成矿物质迁移载体和迁移途径也就不能正确分析,由此而导致在相山火山盆地内成矿物质迁移的研究历来是薄弱环节。尤其是成矿物质自“源”区到“汇”区的迁移研究几乎是空白,以往在相山火山盆地内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仅能说明“汇”区内成矿物质的二次迁移过程。

第三,成矿物质的迁移载体——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在相山矿田要么是定性描述,要么是简单的根据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推断,尽管已经认识到矿田成矿溶液中有雨水成分的存在,但对雨水成分的来源及其进入成矿溶液的途径一直没有讨论。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研究。

第四,系统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尚不够深入,表现在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矿源-流体运移-聚集成矿过程的整体研究脱节,没有建立系统概念。源、运、聚是构成成矿作用有机整体(系统)的关键要素,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为此,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从系统演化和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对铀成矿作用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最终建立融源、运、聚于一体的铀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