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海的外滩是位于黄浦区东部,东滨黄浦江。原泛指十六铺、中山东二路、外马路交会处至苏州河之间沿黄浦江西岸的狭长地带,现南端约起自新开河。
这里原是黄浦江滩地,上海开埠后,殖民主义者在此筑路,西人称之为The Bund,中文写作外滩或黄浦滩,南段称法兰西外滩。筑路后,银行、洋行集中,著名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这些大楼建筑风格各异。
现外滩是上海市的金融中心之一,设有海关、中外银行等。也因为外滩曾经有很多银行、洋行,是上海经济发达的一个中心,因此十分有名,人们就常常用上海滩代指上海。
扩展资料:
上海坐落在长江的出海口,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便有人居住了。可以说它的历史非常长,但是它的辉煌岁月却很短。不像北京、南京那样的古都,能得到帝王们的垂怜;这里从来没造过豪华的宫殿,甚至连城墙都没有。
直到清道光时期,因为在鸦片战争中失利,跟英国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上海作为通商口岸被要求开放,上海才开始的它的繁荣。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1995年被评选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浦江
旧上海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十里洋场”“远东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市,上海市是一个移民城市,由租界发展而来的(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是英美为主的公共租界,长宁是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主要是法租界)。第一块英租界建立于原上海县城东门外的荒滩——黄浦滩,后来称为外滩。所以旧上海也叫上海滩。
把上海称之为滩,应该说是恰当的。
“滩,水濡而干也。”它往往是河、海、湖边淤积而成的平地。其中,因河流或海浪的冲击而在人海处之所形成者,就叫“海涂”、“海滩”或“滩涂”。显然,把上海称为“滩”,是十分准确而又意味深长的。从地理上讲,上海正是这样一个生成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地带;而从文化上讲,上海则正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积淀的产物。上海,当然是滩。
“上海滩”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这要从上海开埠,1845年上海道宫慕久和英国领事巴富尔划定第一片外人居留的租界说起。他们在商定《土地章程》,明确四至的时候,把东边界划定在洋径沃(今延安东路),中文译作“黄浦滩”。
黄浦滩本来是黄浦西岸的涨滩,划入租界之前是一条拖拽漕船的纤道,说它是堤岸、码头、沿江大道都差不离。黄浦滩在十里洋场上出名以后,按照上海人历来喜欢把县城以外、临近浦滨的地名冠以“外”字的习惯,如称外陆家洪路,外郎家桥、外仓桥等,一条黄浦滩也逐渐地约定俗成地演化成了“外滩”。
然而,人们看到大量进出口商货在外滩装卸,外国洋行在外滩集中,江海北关在外滩征税,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银行在外滩取代洋行成为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指挥中心,车水马龙,行人接睡,“一城烟火半东南”的宝带门外十六铺码头,早已降为它的附庸。于是人们认为,近代上海的高度畸形繁荣是从这片滩地发展起来的,久而久之,“黄浦滩”或“外滩”这两个称谓的外延就被引伸、扩大,人们开始以偏概全,用“上海滩”来称呼上海全市区了。
严格的说应该是“旧上海又叫上海滩”。因为旧上海是当时世界级的大都市,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而外滩又是上海的中心,银行林立,金融业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方,所以称旧上海为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