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云时代:陆兆禧如何用好马云这个“符号”很重要

2025年05月06日 17:4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马云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传播梦想的机会。在过去的14年间,马云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精神教父,梦想、激情成为驱动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最根深蒂固的DNA。 相比明星式的马云,继任CEO陆兆禧平和、谦逊。当陆兆禧开始发表就职演说,澎湃了一晚上的人群终于放松下来,离场或者回味。对于陆兆禧而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多么好的开始。但是作为马云的继任者,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梦想和激情更像是马云的专利品,阿里巴巴未来要走的路,更需要的是科学、理性以及强大的执行力。 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可能不会再那么耀眼,但你没有理由怀疑它会更成熟。 马云的焦虑在过去的8个月里,阿里巴巴进入频繁调整期,经历了三次规模不一的调整。 接近阿里巴巴的观察人士更愿意这样解读马云离任前的频繁调整,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马云对于公司架构的焦虑与渐进式思考。 马云的这种思考可能始于2012年阿里巴巴自内而外发起的反腐运动或者更早以前。 最早启动的其实是马云的直觉,2011年春节之后,他当时就有一个直觉,淘宝越来越有点像帝国了,这个味道不对了阿里集团总参谋长曾鸣说。这种直觉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拆分淘宝。另外一面,2012年阿里反腐,或许成为推行小而美架构的原始推动力。 按照曾鸣的解析,阿里巴巴现在的架构本质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业务,从最早的淘宝、天猫到聚划算等,有特定的客户人群与特定的市场价值。另一类则是基础设施平台,包括云计算、支付、物流等等,2013年磨合为共享业务平台,最终的目标是,让共享平台变成了一个内部的开源系统,实现优势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垂直业务和平台业务之间永远理不清的冲突。 事实上,之前马云似乎更喜欢用人事变动来解决阿里巴巴遇到的危机。从2011年的挥泪斩卫哲到2012年反腐卸载阎利珉。大规模的轮岗也被马云用来消解各自为阵,达到户枢不蠹目的路径。 但是当马云开始筹划退休,这些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在战略、人才以及资源方面的协调,马云开始提前布局。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博士看来,阿里现在的规模已经很大,必须做出战略调整。目前小而精的事业部架构,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而分散资源来应对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覆盖更大的业务面。另外,在企业已经度过了创业阶段之后,不再更多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更需要的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而不是靠个人驱动。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则认为,马云其实很难做到完全退的状态,不会像王石放手得那么多,会是一个比较超能的董事长。在交班之前,马云尽可能地扫清了阿里巴巴未来道路上较大的障碍,接班人需要较强的执行力,而马云可能是一种抽离甚至是闭关,去思考一盘更大的棋。 陆兆禧的谜题 马云选择退休的日子,正好也是淘宝十周年。 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做了一次分享,主题围绕阿里味。阿里有一套独有的花名体系,员工之间以武侠名相称。用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资深总监郭襄(花名)的话讲,整个阿里的味道是一点点长出来的,而公司内部不仅仅是马云在做文化,文化也不止于今天。 在马云的世界观里,世界上就两种人,有梦想和没有梦想。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梦想情节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家靠梦想驱动的公司。这种梦想驱动与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不无相似之处。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刘墉(花名)当时就是马云面试的,他毫不讳言对马云的追随,我是冲着马云而来,而且很多员工都是冲着马云来的。在刘墉看来,马云有一种能力用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影响其他人。马云每一次开会,不管是大会小会,开场都是我的梦想和我的理想,阿里巴巴的梦想和理想。 刘墉现在认为,迎接马云的离开已经不是太困难的事。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领导力、人治方面,阿里已经过了完全依靠个人来做的阶段。从种种迹象看,卸任之前的每一天,马云没有片刻松懈,从架构调整到企业文化搭建与内化,这种准备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