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背景

2025年05月06日 13:18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佛教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较少,只有2.5亿多人,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该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1)佛教的兴起与衰落。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公元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并向弟子传承教说。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与戒律认识产生分歧,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和瑜迦学派。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纪才稍有复兴。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 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佛教的节日有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涅盘节(夏历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历十二月初八成道日亦称腊八,这天已成我国民间的节日,届时吃腊八粥.

网友(2):

请注意: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佛教也脱胎于婆罗门教。古代印度的宗教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类,贯穿这两大类宗教发展全过程的是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是“永恒的观点”,一个是“断灭的观点”。正统宗教遵循永恒的观点发展,构筑了一套对永恒的精神实体肯定的教义;非正统宗教沿着断灭的观点发展,构建了一套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否定的教义。 正统婆罗门教包括六派: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业弥曼差,智弥曼差。这六派之所以被称为正统,就在于它们的教义始终肯定着一个永恒的精神实在。尽管这六派所用的概念术语各有不同。 非正统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顺世论,外道六师。这几派之所以被称为非正统,就是因为它们的教义始终否定有永恒的精神实体存在。虽然这几派宗教各不相同。 印度所有宗教的教义,均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吠陀经》,该经包括四种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只是由于后来对吠陀的不同理解才分化出以上种种派别。 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是没有特定开祖的宗教。婆罗门教认为:“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脱胎于婆罗门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佛教最初的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梵”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并且只有业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网友(3):

网友(4):

印度是有严格的种姓制度的,低种姓的人几乎就是与牲口等同的。佛所处的国家在印度是一个小国,难免受一些大国欺负,再有佛看到了这种不平等,看到贫民的疾苦,迫切的想要打破这一制度,起来反抗。于是就有了佛教,有了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是我理解的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所讲的佛教的起源。见笑

网友(5):

释迦摩尼 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