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航大又一学生跳楼

2025年05月05日 21:28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其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提示有上升的趋势虽然自杀在大学生总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它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各种研究表明,有自杀现象的大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接受他人,善与人处,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矛盾主要有:渴望独立和依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情绪上的矛盾。大学生的各种动机冲突主要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心理防御机制从初级阶段的构建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消极防御机制的文饰、冷漠、压抑、推诿、逃避和积极防御机制的补偿、认同与升华)到中级阶段的确立合理观念(确立合理观念或者说形成合理认识法至少包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增强自信,经常从他人面对挫折的经历中吸取经验等三种途径)到最后阶段由观念转化成行动。
自杀是一种蓄意的行为,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杀有一定的心理规律,因此,结合工作实际, 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完全可以进行心理干预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包括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目的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调控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增加自杀预防的有关内容,对自杀及其预防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注重大学生中自杀现象的早期识别和处置。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的普查和建档,对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