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全诗如下: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出自清代郑燮的《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这首诗是在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
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是郑板桥。望采纳
原诗为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史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