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进一步分为下述两个次级阶段。
1.泥盆纪—中二叠世阶段(见图2-7)
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之后,昆仑地区的泥盆系为不同性质的前陆盆地磨拉石沉积,代表了东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后的统一盖层。大体沿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南侧展布的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产Osfeolepidae indet等淡水鱼,与祁连和我国南方特有的泥盆系淡水胴胛类-沟鳞鱼、浆鳞鱼、拟瓣鱼等相类似,表明此时的昆仑已与中国大陆拼合为统一整体。晚泥盆世东昆仑牦牛山组伸展磨拉石、双峰式火山碎屑岩建造及发育的基性岩墙群(348.51 ± 0.62~345.69 ± 0.9 Ma,Ar-Ar),标志着晚古生代裂解的开始。除上述地区外,羌塘地区的可可西里湖一带也发育晚泥盆世移山湖辉绿岩墙,玉树也有晚泥盆世岩墙群的报道。因此,其裂解的起始时限在区域上是比较一致的。
晚古生代裂解中心位于昆南-羌北缝合系,出现了小洋盆与微陆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同时伸展裂解作用也波及北昆仑、塔里木地区,形成了石炭纪-中二叠世堑、垒相间的古沉积构造格局。
石炭纪,昆仑地区的裂解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堑垒相间的格局。沉积记录清楚,从北向南依次发育了塔里木南缘台地相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他龙-库尔良直到东昆仑西部的托库孜达坂山一带的大陆边缘裂谷碎屑岩、火山岩沉积,昆中陆块上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沉积以及昆南一线的斜坡相碎屑复理石夹硅质岩沉积。羌塘地区此时的裂解作用与昆仑相比,发育尚弱,沉积记录是一些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如芒康-思茅地区的杂多群,仅在下部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煤层中夹有火山岩,至上石炭统的加麦弄群下部才夹较厚的中酸性火山岩;北羌塘西延的喀喇昆仑地区帕斯群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有薄层中基性火山岩;恰提尔群浅滩-潮坪相以碳酸盐岩夹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向北则为棘屑灰岩夹大量中酸性火山岩。
早中二叠世昆仑山地区继承和发展了石炭纪的沉积格局,西昆仑于田南部堆积了以裂谷玄武岩为主夹放射虫硅质岩的裂谷沉积组合,东昆仑清水泉-塔妥裂谷发育了弧火山-沉积组合;昆南一线的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带发育小洋盆性质的蛇绿岩、放射虫硅质岩、碎屑复理石沉积,说明拉伸、裂解作用一直在持续。沿昆南东西向带状展布的树维门科组和马尔争组部分是该小洋盆北部陆块边缘上的沉积,空间上与马尔争组伴生的下部玄武岩上部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如阿拉克湖一带鲸鱼湖组等)代表了逐渐增生、拼贴的洋岛型沉积。石炭-二叠纪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发育在昆仑山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岛弧型特点,反映昆仑山地区的裂解背景类似于现今太平洋西岸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羌塘地区早中二叠世进入裂解高峰期,形成了金沙江-西金乌兰、乌兰乌拉-澜沧江以及双湖-龙木错等多个小洋盆。沿西金乌兰-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保留有拜惹布错-小长岭基性-超基性岩体群、碎石山岩体群、蛇行沟岩体群、巴音查乌马岩体群、多彩-当江岩体群、隆宝岩体群等,其中部分岩体中变质橄榄岩、堆积岩、基性火山岩发育齐全,火山岩具有洋脊型和岛弧型特征,同时伴生有含放射虫硅质岩等,反映裂解-拉伸规模较大,出现了洋壳或过渡壳。沿乌兰乌拉-澜沧江构造混杂岩带有长湖-尖头湖岩体群、镇湖岭野驴沟镁铁质-基性火山岩、左支-失多莫卜岩体群等,与浅海-次深海环境下沉积的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建造相伴产出,反映大陆边缘裂谷构造背景。在芒康-思茅陆块上也同样发育加麦弄群、扎日根组、开心岭群等碳酸盐岩、碎屑岩夹中基-中酸性火山岩沉积,代表了该区相应的裂谷边缘构造背景。双湖一带的二叠纪火山岩也有从早期大陆板内玄武岩向后期大洋玄武岩过渡的趋势,它向西经龙木错、神仙湾、克勒青河上游延伸出境。喀喇昆仑一带的神仙湾组碎屑岩、红山湖组碳酸盐岩,克勒青土布拉克组、加温达坂组碳酸盐岩分别代表了双湖-龙木错小洋盆的两侧陆块上的边缘沉积。
需要指出的是昆仑地区石炭-二叠纪的生物组合与北羌塘地区一致,主体属于特提斯暖水型动物群(局部有冷水动物混生),与华南地区的同期生物群可以对比,说明它们是相通和毗邻的,其间的洋盆规模不大,不具有分割生物区系的作用,从生物区系方面佐证了这些地区同属特提斯洋北岸陆缘的组成部分。
中晚二叠世之交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汇聚事件,昆仑山和羌塘地区均有显示。昆仑山地区表现为裂谷系的闭合。沉积响应是东西昆仑中晚二叠世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现象和晚二叠世沉积相的突变。如西昆仑地区晚二叠世苏克塔亚克组下部为砾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与下伏的早、中二叠世阿羌组裂谷盆地相火山岩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塔里木南缘的叶城县一带,上二叠统突变为陆相沉积。东昆仑上二叠统格曲组下部为紫红色磨拉石沉积,上部为碳酸盐岩沉积,与下、中二叠统马尔争组、树维门科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羌塘地区该期汇聚作用的表现是,包括金沙江-西金乌兰、乌兰乌拉-北澜沧江在内的多数小洋盆闭合。沉积响应有芒康-思茅区的那益雄组含煤碎屑岩系夹少量灰岩及火山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九十道班组碳酸盐岩地层之上;晚二叠世火山岩组以紫色复成分砾岩平行不整合于诺日巴尕日保组滨海相碎屑岩地层之上;以及可可西里一带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汉台山群以2~5m厚的砾岩层角度不整合在隆宝蛇绿混杂岩之上。总之,以上所述都说明中晚二叠世之交的构造汇聚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有比较重要的区域地质意义。
2.晚二叠世-中三叠世阶段(见图4-15)
此阶段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主洋盆)已经南移,可能在龙木错-双湖及其以南地区。研究区的昆南-羌北多数洋盆、裂谷在中晚二叠世之交完成闭合后,成为北部陆缘的一部分,仅在歇武-甘孜一带尚有洋的残迹,北羌塘和昆仑之间的巴颜喀拉地区转化为残留海盆。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完成了全区乃至中华陆块群的最终拼合、碰撞和褶皱成山,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昆仑地区(昆北、昆中)早、中三叠世地层角度不整合于前三叠纪地层之上,沉积层序特点反映由滨浅海-次深海斜坡相演变的震荡变化,并于中三叠世末期,结束了海相沉积。其中西昆仑的赛力亚克达坂组碎屑沉积为山间磨拉石建造。昆仑、秦岭之间的洪水川组、闹仓坚沟组沉积序列记录的水体变化是由浅变深、再由深变浅,火山岩主体显示为岛弧-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反映前陆盆地沉积的特征。
巴颜喀拉山三叠纪盆地的基底目前仍然存在以华力西期褶皱带为基底和残留海盆两种观点。近年来的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进一步证实和肯定了巴颜喀拉山群是以碎屑复理石沉积为主体,其沉积相序组合是早期为浅海相、中期为斜坡相-深水盆地相、诺利期开始出现大量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序列,1∶25 万羊湖幅区调在半岛湖获得的生物资料显示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为整合接触,在南部的若拉岗日、玉帽山、萨玛绥加日等地也发现有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连续沉积的剖面,联系到巴颜喀拉盆地内已完成的1∶25万区调项目均未发现T1-T3蛇绿岩(洋壳残片),以及二叠系黄羊岭群中火山岩和巴颜喀拉山群中的火山岩具有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的事实,认为巴颜喀拉浊积岩盆地是挤压构造背景下具继承性的残留海盆,而非新生的裂解盆地,但不排除局部有伸展构造背景的显示,如玉帽山地区发育249.5 ± 4.7~228.9 ± 4.9 Ma的基性岩脉(墙)。
歇武-甘孜带是研究区唯一尚有三叠纪洋残迹的地区,以查涌-康巴让赛岩体群和立新歇武岩体群等基性-超基性岩与中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相伴产出的岩石组合代表残留洋盆。但是,与该岩石组合配套的同时代沉积地层柯南群为岛弧火山岩,巴塘群为弧后盆地沉积体系,苟鲁山克错组是具有前陆盆地的双幕式沉积组合,都说明总体仍处在收缩构造体制之中,歇武-甘孜带即便是有三叠纪的洋,也是从石炭—二叠纪洋盆残留而来的一个衰退洋,全然没有洋盆发展早中期伸展阶段的物质记录。芒康-思茅区苟鲁山克错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结扎群与下伏乌丽群的角度不整合关系等,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同碰撞型-陆内俯冲型花岗岩的侵入和陆相火山岩的喷发,以及广泛的低级-极低级区域动力变质作用都是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期构造事件的产物。至此,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与昆仑陆块完成最终拼接。
研究区上三叠统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昆仑构造带中大量发育的三叠纪碰撞型中酸性侵入岩等充分体现了印支运动的广度和强度,它不仅使整个研究区结束了洋的演化历程,而且也完成了中国大陆陆块群的主体拼合。瓦卡-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玛沁断裂(图5-11,向东与唐藏-勉县断裂、镇平断裂、襄樊-广济断裂相连)——中国大陆上一条东西向陆内巨型断裂构造带诞生了。
秦昆结合部位、巴颜喀拉三叠纪盆地充填序列反映的水体由浅→深→浅,歇武一带仍有残留洋盆的原因可能来自3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汇聚作用的间歇,其二是晚二叠世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其三是前期俯冲作用在前陆位置的负载使前陆盆地压陷。三者共同造就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的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