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危害叶片、叶柄、果实等部位,发病部位出现一层白粉状物,幼果受害,停止发育后期受害,果面密布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果实质量。
病原与侵染规律
病原菌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Braun称羽衣草单囊壳,属子囊亚门真菌。该病菌在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或在设施内的瓜类作物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或人们的农事活动传播。侵染寄主后,5天可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80%以上。在露地条件下湿度较低,不易发生,设施内湿度高,极易流行。发病与秧苗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植株健壮不易发病,植株衰弱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
① 加强通风,适当降低设施内温度与湿度,使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晚温度控制在5--10℃,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创造一个不利于白粉病侵染、不利于分生孢子发生的生态环境。
② 培育健壮秧苗,坚持经常用“天达2116”喷洒植株,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3—5次。促苗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能。
③ 药剂防治:0.2—0.30BE石硫合剂,40%福星6000--8000倍、12.5%特普唑2500倍,30%特富灵15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倍,20%粉锈宁1500倍。以上药液须掺加1000倍“天达2116”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效,避免产生抗药性。
草莓白粉病发生后,可用10%世高2000倍液,或40%福星4000倍液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进行喷雾治疗。改革栽培制度,实行一年一栽制。草莓白粉病治疗方法:在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可用25%粉锈宁2000倍液,或退菌特800倍液喷洒叶背面。及时摘除老叶、病残果,拔除病害严重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