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下历史的全部重点知识

那些什么会议 什么5年计划 863 计划 反正就是全部的重点知识
2025年05月06日 19:4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 1.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特区在发展为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速度称为“深圳速度”。 4.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5.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 6.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7.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原因 1. 在“繁荣”表象背后,隐藏了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赚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2. 1929年10月24日,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 危机影响 3.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1929——1933年。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 危机后果 国内 4. 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德国法西斯分子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国际 5.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和摩擦尖锐。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自由放任”政策失败 6. 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危机不断恶化。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施 1. 罗斯福上台之后,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 他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新政评价 3.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西斯势力。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止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反展出一种国家干预于自由放任的“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服务。 局限性 4. 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5.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6. 新兴工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1.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内容 2.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种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影响 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斯大林模式” 苏联成立 4. 1922年,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内容 5.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6. 苏联政府推进力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评价 7.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8. 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处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日后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友(2):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 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家庭“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与国际市场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 实质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成为“洋务派”。中央奕 为代表,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内容 4. 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洋务运动。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品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5.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有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作用 6.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 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8.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天津等。 第10课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 1.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原因 2.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1918),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 曲折的发展 3.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民族企业过被毁,或被吞并。在国统区,国民党官僚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 八大背景 6.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八大内容 7. 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评价 8.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探索失误的评价与后果 9.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6-1961年,经历我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1.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意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5.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