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以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
【论】
问曰:
是事,舍利弗上已问,今何以重问?
答曰:
先因佛说“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故问,非自意问。
复次,今舍利弗闻上种种赞般若功德,心欢喜尊重般若故,问“云何应行”。如病人闻叹良药,便问“云何应服”。
问曰:
先已问“住不住法,行檀波罗蜜,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如是等为行般若”;今何以复问行?
答曰:
上总问诸波罗蜜,此但问般若;上广赞叹般若为主,此直问行般若。
复次,上虽广叹般若波罗蜜,时会渴仰欲得;是故舍利弗为众人故,问行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功德,无量无尽;佛智慧亦无量无尽。若舍利弗不发问,则佛赞叹无穷已;若舍利弗不问者,则无因缘故则不应止。
问曰:
般若功德尊重,若佛广赞有何不可?
答曰:
赞叹般若,闻者欢喜尊重,则增其福德;若闻说般若,则增其智慧。不但以福德因缘故可成佛道,要须智慧得成;是故不须但赞叹。
人闻赞叹,心已清净,渴仰欲得般若;如为渴人,广赞叹美饮,不解于渴,即便应与之。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今问行般若。
问曰:
如人有眼见,方知所趣处,然后能行。菩萨亦如是,先念佛道,知般若,见已,身然后应行;今何以言“不见菩萨及般若”?若不见,云何得行?
答曰:
此中不言常不见,但明入般若观时,不见菩萨及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知实法故出;此菩萨名字,众缘和合假称。如后品中广说。般若波罗蜜名字,亦如是,众法和合故,假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虽是假名,而能破诸戏论;以自性无故,说言“不可见”。如火从众缘和合,假名为火,虽无实事而能烧物。
问曰:
若入般若中不见,出则便见,何者可信?
答曰:
上言“般若为实法故出”,是则可信;出般若波罗蜜,不实,故不可信。
问曰:
若入般若中不见、出则见者,当知非法常空,以般若力故空!
答曰:
世俗法故,言行言入般若波罗蜜;诸观戏论灭故,无出、无入。若诸贤圣不以名字说,则不得以教化凡夫;当取说意,莫着语言!
问曰:
若般若中贵一切法空,此中何以先说众生空破我?
答曰:
初闻般若,不得便说一切法空。
我,不可以五情求得,但忆想分别生我想,无而谓有。又意情中无有定缘,但忆想分别,颠倒因缘故,于空五众中而生我想;若闻无我,则易可解。
色等诸法,现眼所见。若初言空无,则难可信。今先破我,次破我所法;破我、我所法故,则一切法尽空。如是离欲,名为得道。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一定法故。
“不见我行般若,不见不行”者。
如凡夫不得般若,故名“不行”;菩萨则不然,但行空般若,故说“不见不行”。
复次,佛为法王,观余菩萨其智甚少,杂诸结使,不名为行。譬如国王虽得少物,不名为得;佛亦如是教诸菩萨,虽有少行,不名为行。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生憍慢,言“我有般若波罗蜜”,取是相;若不行者,心自懈没而怀忧悴。是故言“不见我行与不行”。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有见;“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者,破着无见。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止诸法戏调;不见我不行者,止懈怠心故。譬如乘马,疾则制之,迟则鞭之。
如是等分别“行”、“不行”。
复次,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菩萨字性空。”是中虽但说菩萨字空,而五众亦空。“空中无色,离色亦无空”者,“空”名法空,法空中乃无一毫法,何况粗色!“空亦不离色”,所以者何?破色故有空,云何言离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何以故?佛自更说因缘,所谓“但有名字谓为菩提,但有名字谓为菩萨,但有名字谓为空。”
问曰:
先已说此事,今何以重说?
答曰:
先说“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今说“不见”因缘,所谓“但有名谓为菩提,但有名谓为菩萨,但有名谓为空。”
上菩萨、此菩萨义同。“菩萨字”,即如“菩萨”中说。
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
“生相”实不可得故,名为无生。所以者何?若先“生”后“法”,若先“法”后“生”,若“生”、“法”一时,皆不可得,如先说。无生故无灭,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
譬如虚空,万岁雨亦不湿、大火烧不热,烟亦不着。所以者何?本自无生故。
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何以故?佛自说因缘:“一切法皆忆想分别、因缘和合故,强以名说。”不可说者是实义;可说者皆是名字。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名字”者,先略说名字,所谓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菩提字;今广说:“一切名字,皆不可见,不见故不着”——“不着”者,不可得故。如诸眼中,慧眼第一;菩萨以慧眼遍求不见,乃至不见细微一法,是故不着。
问曰:
若菩萨一切法中不着,何得不入涅槃?
答曰:
是事处处已说,今此中略说:
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愿未满故,精进波罗蜜力故,般若波罗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谓不著于不着故。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菩萨虽不着诸法,而不入涅槃。
来自: 当下明 2012-11-17 18: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