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快报》2009年9月3日发表《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代建文帝之陵》一文,引起热切的关注。早有明朱棣“靖难”之师入城,建文帝朱允炆死里逃生,流落在外为僧之说。而流落地也不下10处,包括福建的泉州开元寺、古田雪峰寺等等。此次又报道他落足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上金贝村属于福建宁德市金涵畲族乡,距离城关8公里。昨天我和三个老同学一起,驾车前往探看。
在上金贝村的一条古道上,确有一座古墓。原来都说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如今有一些专家认为那是建文帝陵墓,依据为:
1、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不是元朝之墓。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墓向正南,而且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一纹饰和正南朝向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此墓还有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享亭的。
2、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专家估计是建文皇帝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上时间。
3、附近的支提寺有明代袈裟,上部两边有9条金龙,中间还有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是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所用,其他人都不敢用的,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袈裟。专家估计是建文帝出逃时,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4、这个的村落的开基祖叫郑岐。专家认为他是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大臣之一郑洽。因为村民说郑岐原名郑三合,他娶亲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来喝酒,郑三合称那僧人为师傅,自称“弟子”。 三合其实是就洽字拆开来。郑洽跟随建文帝到去世,子孙后代也都留在山下为建文帝守墓。在仅存的6栋郑姓村民的老房子发现,有一栋建于明代的房子门楣上面的匾额写着“豹蔚南山”四个字,这四个字从谐音的“保卫”,即保卫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
5、该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而郑洽是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人,“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有条溪叫白麟溪;另外,该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而“九世同居”酒令是因为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九世同居”。 此两点都可印证郑岐(原名郑三合)就是随建文帝出逃的郑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