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心怀猜忌,曾多次寻找各种理由除掉司马懿,但均被司马懿通过假装身患风痹、以及对曹氏父子的言听计从等方式巧妙躲过。曹操生性多疑,曾因疑心诛杀身边杨修、华佗等人。而野心家司马懿却躲避了曹操的重重猜忌,留到最后,成为了三国争霸之后名副其实的“捡漏王”。
司马懿成功得到曹氏父子的信赖和重任,从而为自己日后夺得政权,建立司马氏晋朝奠定基础,个中缘由大抵如下:
第一,司马懿较之曹操更能沉得住气。他将自己的野心藏得更深。如果不是曹操了解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以及梦见“三马同食一槽”之事,他难以察觉到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从而对其倍加防范和猜忌的。
第二,司马懿选对了政治阵营。他站到了曹丕这边,形成曹丕十分信服和依赖的政治力量。曹操晚年将储君之位的确立由曹植转向了曹丕,司马懿敏感地捕捉到了曹操为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意向。再加上此时曹丕信任司马懿,视其为左膀右臂,十分庇护,所以曹操此时不能对司马懿有所动摇,只有临终前对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提醒。
第三,司马懿的表现,在当时看来对于曹氏政权来说构不成威胁。司马懿在曹丕、曹植争夺王位的时候,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只是加紧与曹丕的联系,甚至到了成为曹丕的“保姆”,《晋书·宣帝纪》言:“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曹丕多次出面维护司马懿,司马懿方方面面表现的忠心可靠,曹操才对司马懿放下了戒备之心。
司马懿本就聪明,隐忍坚韧,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为表忠心,鞍前马后,随叫随到。一直跟随的曹丕对其很是喜欢,在曹操跟前说了不少好话,曹操心中对司马懿的芥蒂慢慢就没有了。
司马懿熟知曹操的心理,知道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因此司马懿为了自保,装聋作哑,一而再再而三的假装自己没有远见卓识,让曹操慢慢放下了对他的猜忌。
司马懿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他遍装疯卖傻,长此以往,曹操便对他放下戒心。
司马懿就是靠装疯卖傻,不得不处处隐忍,最后让他们放松警惕,躲过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