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很有趣的问题,为了说明人们平时为什么多拿孔子而不是老子说事,那我们必须比较下他们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老子,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安徽涡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个人评价:从他们的生活年代来看孔子有具体的出生死亡日期、地点,而老子的记载却没有,是否说明古代孔子的名气就超过老子呢,很有猜测。
2.社会评价来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很明显孔子不仅是思想家和学派创始人,而且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很明显孔子的思想很容易被他的弟子传下来,故而在当时影响要大于老子很多了,而孔子的德治主张在政治上和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一直被古人学习模仿,而对现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而哲学是什么东西,【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对的,这里包括宗教和迷信。】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好理解的,既然你都不理解你还怎么来拿它来说事,而且在当时老子的治国理论很难被统治者所接受。
3著作来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个人看法: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作品值得研究,而孔子的思想我们现在还可以拿来用。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现存《论语》中的教育经验有二十多条(还不算他的学生的语录),拿在现代社会中来,没有实用和真理价值的几乎没有
4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中华民族气性阴柔,民主政治精神和在黑暗在政治统治下的反抗精神不强,这与孔子的气性和文化观是有些许脉承的。检视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人们只有在绝望的时候,当黑暗的政治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当死神的绳索勒紧他们的咽喉的时候,他们才奋起抗争,以图自救。于是,腐朽的统治被推翻了,新的统治和政治关系形成了。但是,好景不会长久,因为裙带风和家天下使政治生活毫无生机。这种体制本身就缺乏活力,缺乏生命力,是逐渐向死亡走去的体制。一会儿,腐朽的统治被革命力量用暴力推翻,建立了新的政权;一会儿,新的政权又腐朽了,于是又被革命力量打倒,创建新的国家,不断繁衍反复。中国几千的文明史,都在这个怪圈里循环。今天看来,这种体制的阴影难以在华夏的土地上消失。没有孔子,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能会中断许多;没有孔子,中华民族可能没有后来逐渐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由此孔子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了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把老子奉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奉《老子》为圣典,即《道德真经》。道教与来自西土印度的佛教相抗衡,二者既有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中国人心灵神性的维度。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也曾流传到朝鲜、日本、南洋,甚至远播欧美,经久不衰。
两者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只能说对比老子,孔子的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而不能妄加评论什么了
其实也没有所谓的谁更厉害,两者的思想不同,崇尚的东西也不同,我们平常听到孔子多点的原因其实是很讽刺的,这跟华夏的历史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孔子儒家思想提倡仁政,人人尊老爱幼,和平相处.这正是每个朝代帝王管理天下子民的帝王之术,用儒家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中庸",做事温文尔雅,和平相处,不会去想着反抗帝王的统治,可以看到皇帝尊孔孟,就是为了统治自己的王朝有了个合理的说法,当然这都是所谓的潜规则,不可能拿到台面来的,优秀的帝王都会用到这一招....所以几千年下来,我们听到的都是孔子了,不过孔子的思想也的确是很好的,不过他的老子他们在民间有名大多是由于统治者的宣传..
老子的成就是思想.就等与是名言名句..被广泛传诵..而老子是大多数被道家的人所熟悉..出现的频率也不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传说孔子出生时长得奇丑无比,他的母亲就把他扔在洞口,但是,十天后,他的母亲再来于此,发现老虎在给他喂食,天热,老鹰给他扇风,孔子的母亲见于此,于是又把他带回了家,后培养成为今日的至圣。
2.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安徽涡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