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顶峰,其观点至今都有指导意义。具体如下:1.孟子认为政治上之高位,必以有德者居之。他不反对政治上的等级秩序。2.孟子反对封建皇权世袭制,倡导尧舜禹式的禅让制,认为最高权力必须要遴选年轻的圣人来接班。3.孟子认为天意不可知,民意可知之。只有民意所归,才能把天下交给他来治理,而且认为是天要把天下交给这样的人来治理。这就是民意是天意!民意所归就是天意所归!
他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他认为应该摆脱土地国君和贵族私有的农奴制,土地为国家所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上缴赋税给国家,由国家给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以上就是孟子的外王理论:王道-德高者居于高位,王政-传位于德高者,仁政-土地国有制。孟子给这种外王理论提供了一种心理支撑机制,他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这种不忍人之心其实就涉及到人性问题,也是性善论的发端。更是孟子的仁比孔子仁的观点更进步的地方。不忍人之心就是每个人天生都富有同情心、怜悯心、慈悲心、分享心。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欲望推己及人的话,这就是一种推恩行为,为王者若能这样可以保四海升平,普通人如果不能推恩,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
他认为能做到“举斯心加诸彼”并且运用到政治中来就是所谓的“仁政”,也就是忠恕。孔子讲忠恕多限于个人修养,孟子讲忠恕更多的运用到了政治社会领域。所以孔孟讲忠恕,孔讲内圣,孟讲外王。
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其原意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而是说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种善包含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这四个方面扩而充之,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是对孔子礼的概念的补充。
而且他提到了一个概念,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向善的主动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讲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他们的区别在于孟子的仁义礼智需要社会教育来完成。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在于只要有群居性社会生活就会有理性的产生。
孟子认为人性善中有仁义礼智这四端都是上天赋予的,他把这些归结于人的自然属性,这也是孟子哲学思想最纠结的地方,也是他无法说清的地方。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此话应该是说,知道人的心思就可以知道其仁义礼智的水平,知道了仁义礼智的水平就可以知道其天性是什么。
《孟子.尽心上》中讲“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意思是君子所经过的地方百姓得到教化,而他所弘扬的的精神得到留存,于上于下可以与天地(的德行)相类似。意思是说,上合天道,下配地德。
孟子哲学中的浩然之气,就是个人在最高思想境界中的精神状态。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要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孟子认为要想培养浩然之气一定要坚持正义(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遵循各种规律才能培养起来。如果能达到塞乎天地之间的精神状态就可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综合孟子哲学思想,他比孔子更具有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他对人性做了一些探讨,对精神境界的培养也做了探讨,对统治阶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看到了统治者对社会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制约作用。所以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王道、王政!这对今天的政党政治也具有指导意义。可惜统治者更愿意鼓吹孔子的内圣思想,而忽视孟子的外王思想。现在广为流传的成功学观点和国学文化也是孔子内圣思想的延伸和传播。并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