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平 寺
太平寺在嘉兴新篁镇南,前临丁溪(旧称放生河)。原名报恩寺,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55),元初毁。明弘治间(1488—1505),僧惠明重建,规模仿杭州灵隐寺。寺中有古井一口,时值瘟疫流行,几饮水者均无恙,人皆以为能保一方太平,乃改今名。嘉兴知府李庚芸为题太平寺匾。这口古井,现还在,平时不轻汲用。明嘉靖年间,嘉兴吴鹤来寺中读书,筑沸雪轩,轩前种檇李数株,可与净相寺檇李媲美。清康熙时,寺中有异僧隐然,创伞拳,以伞为兵器教授镇上子弟。隐然云游四方,在多年的浪迹江湖生涯中,摸索、钻研出这一防身之术。太平寺在清代屡有兴废。据记载,乾隆年间那一次重建后,寺中有关帝殿、吕祖坛、随粮王殿等,释道混合。这在乡镇上的寺庙是很常见的。1997年太平寺重建。山门匾额系集张廷济书法,行书,气骨开张,落款“张廷济”三字则抚媚至极,在嘉兴还没有看到过这样出色的书法家题匾。集字,花不了多少钱,太平寺的和尚是有一点慧黠的。
沈阳:太平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实胜寺南侧百米左右。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锡伯文、汉文石碑,现仅存锡伯文石碑。碑上详细地记载着锡伯族迁移和编入八旗的史实及太平寺的创建过程。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征善战,编入八旗后,因军事需要,迁移到盛京等地驻防,并在盛京建立起家庙,做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为增强新疆伊犁的边防力量,抽调1020名锡伯族官兵远赴伊犁戍边。当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1 千多名戍边将士和他们的家属及乡亲齐聚盛京太平寺,杀羊祭祀祖先和神明,祈祷一路平安。此后锡伯族同胞便将农历四月十八日做为“西迁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组织庆祝活动。
解放后,沈阳市人民政府出资对太平寺进行了修缮,并于1985年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记载太平寺和锡伯族历史的石碑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
还有……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到网上搜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