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内阁的职能有何异同?

2025年05月09日 11:57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明朝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网友(2):

  “内阁”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时候。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始称为“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

网友(3):

明清两代行内阁制,虽同属基于皇帝的私心,独揽大权,但明因环境需要,由翰林院发展而成,清由于沿袭明制,由内三院发展而成.此其不同之一.
就组织而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且由于事实转变,至英宗以後,遂有首辅与次辅之分,赵翼云:『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故夏言为首辅,严嵩唯命是从造.成了首辅之权力甚大.而且据《续文献通考 职官考》的记载:明内阁『票拟之外无他司』可知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大清会典事例》载初年无定数,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後,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於首辅,次辅,清初亦有分别,但不是很严格.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总共有官员超过一百人以上,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此两代不同之二.
就两代权力发展分析:明代内阁权力日增而清则日削.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後,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後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於首辅一人,加以皇帝不亲政务,大学士之权更重.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於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份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此不同之三。
就大学士的地位比较:明内阁大学士的品秩,终明之世,皆正五品位,在尚书侍郎之下.至於任用,初由皇帝特简翰林院的官员担任,後由大臣会推,请旨简用.神宗时,由首辅决定.崇宗时,则用枚卜方式.清初大学士之品位,仿明制正五品.康熙时,正二品.雍正时,正一品.内阁之选任,均由特简.此其不同之四。
就性质比较:明代内阁大学士,委寄虽隆,但法制上仅系『侍左右,备顾问』之正五品官,必兼保傅尚书而后尊,其兼任职衔反著於本衔之上.清代沿袭明制,将运行中的内阁加以法律化,官秩列正一品,本衔在兼职上,职位自居六卿之首.故就性质而言,前者是政治上之中枢机构,後者则除当然为政治上之中枢机构外,又为法律上之最高行政机关.此其不同之五。.
明废宰相行内阁制,清沿明制,置内阁制.内阁职责种类虽多,但最后决定权在皇帝.阁权出于皇帝之授予,渐夺六部之权,清虽置内阁於最高之行政机关,也受皇权所控握,造成君主专制达到颠峰,为论史者所诟病.明清两代之组织及职责,据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一书的分析,变动无常,权责不明,施政不易,因此就制度而言,明清两代内阁制弊处甚多,然就明清两代的内阁制观之,则清代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