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长平之战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决定性一战。赵国在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实力迅速发展,成为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攻韩,韩国割让上党,但上党太守冯亭为祸水东引向赵国投降,于是秦国转而攻赵。赵将廉颇在长平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双方不断增兵上百万,都押上了全部本钱,成为国运的赌博。在相持了两年半以后,秦国派白起取代王龁任主帅,又用离间计诱使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全歼赵军。此战过后秦吞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早期齐国与魏国的争霸战。魏国在经过李悝变法后国力强盛,名将辈出,在阴晋之战中吴起击溃50万秦军,秦国几乎亡国。魏国趁势想吞并赵韩两国,于是首先出兵攻打赵国,围困赵都邯郸。齐国显然不愿意近邻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于是派田忌孙膑援救赵国。公元前354年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在桂陵伏击魏军,魏军主将庞涓只身逃脱。
马陵之战发生在桂陵之战3年后,魏国攻韩,孙膑再次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还用减灶计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使得庞涓放松警惕再次上当,在马陵遭到齐军伏击,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此战后魏国一蹶不振,秦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安心发展实力,凭借商鞅变法再次强盛,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