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预约死亡》、《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任意一篇读后感。。。1600字。。。谢谢!!!

语言要精辟、犀利。。。 谢绝抄袭。。。。
2025年05月08日 03:4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其实,死亡并不是什么哲学命题,而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就如文章所说:“我们的民族拒绝死亡。华夏大地虽产不出鸵鸟,但我们秉承了这种动物的精神。”可是,我们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拒绝可以把世俗的一切圈在外面,好像一座荒凉的古堡,但死亡会大踏步越过藩篱,镇定地挡住你的去路。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完全可以选择更为文明、进步的死亡方式。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话题。

在《预约死亡》中,作者选择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作为写作场景,那里可谓是人类的一个近乎遗忘了的角落。在作者细腻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死亡如此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作者亲身住进了那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房间,摹拟体验临死前的感觉及心理,就如文章中所说:“你几乎在那一瞬间苍老,闭上眼的你几乎就能嗅到死亡的味道……”。死亡似乎很可怕,其实不然,在这篇文章中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在死亡现象的背后,作者还塑造了一群陪伴濒临死亡者的人,有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一个富有事业心且坚持原则的女性;有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在死亡的映衬下越发显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年轻美丽的她,用行动,用心灵诠释了美的内涵,那就是:女人最出色的不是漂亮,是善良。善良是女性最好的化妆品,它使女孩子的脸蒙上一层圣洁之光,看上去就格外动人……他们始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给予他人真挚的爱护与关心。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肯定,更是对人的生命的超越。文中正是因为他们精心护卫着垂死者,把人道精神铺展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淡化着死亡,把人性之美诠释的如此真切而感人。

提到死亡,我们会战栗,而当我们面对一个病者,一个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我们同样心生恐惧,怕他们的疾病会不经意进入我们的身体,怕他们因病痛的折磨而日渐消瘦干枯的躯体,怕他们空洞呆滞的目光。可是,在作者眼里,在小白的眼里,他们没有一丝害人之心,像婴孩似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非常纯净。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这里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向快死的人发出真心的微笑,他们会记得你。

死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玄。它似轻飘飘暖洋洋的羽毛一般。那个瞬间是飞翔的感觉,一切痛苦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是善于忍受疼痛的,我们以坚忍不拔著称于世。我们的每一位久病的英雄都说,把好药留给别人吧,我还能忍。我们的医生习惯了对病人说,到实在不行了,再用镇痛药。所以在西方医学看来,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而忽视生命的质量。为了维持一个病人的生理生命,中国的医生会用很多残忍的医学手法,我们重视的是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彻底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我们这个国家缺乏死亡教育,死亡被掺杂了太多凄迷可怖的描述。揭掉死的面纱,既然我们或迟或早都要到那里去旅行,就应该指引给将去的人一张正确的导游图。”

读完文章,我的感触就是,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提供医疗的照护,还应该对所有的人提供死亡的教育。告诉人们:既然人人都或迟或早要步入不同性质的临终期,那么我们就要早做准备,尤其是精神与生理上的准备。当然,我们要看到作为死亡教育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展的极大困难。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的时代,万众瞩目的中心是美女如云健男如星的歌坛影坛和体坛。年老、疾病、死亡或被人们有意识地抹除掉,或无意间被忽视掉。虽然每个人也都明白自己必会老、必要病、肯定会死,人们也还是在年轻时、健康时、离死亡还比较遥远时不愿意去思考,更不愿意去接受这样一些是人就必然要面临的状况。可是,现实的发展是,无论你思不思考、接不接受,老、病、死都必会在某一时刻到来。没有思想准备者,一但面对这些与社会崇尚的价值相反的状态时必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不愿接受老、病、死者,将必然承受更大更强烈的人生痛苦和死亡的恐惧。《预约死亡》,一部生命边缘的小说,散发出的情绪有些压抑,但它传达出的精神却是非常积极。王蒙这样评价毕淑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篇章,那些隽永的文字,有激昂,有悲情,有豪迈,也有委婉,但不变的是,她永远向着光明,挖掘着人性的美丽,用她手中独特的手术刀,挽救一颗颗受伤的灵魂。

我并不是要极力推销这本书,只是希望朋友们,有时间不妨看一看,或许,你对生命会有另一番体会。
转自: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18265-1-1.html

生命在于动作,没有了动作,犹如剥了皮的青蛙,连标本都不如。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象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的更为舒适和顺利。
面对死亡无论什么都显得渺小。生与死的魅力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姿。无论身处在那个世界相信我们都应是幸福的微笑的。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之一:“坏了很长时间的路灯突然亮了,整个院落如同白昼。最明亮的地方,你会看到许多的影子像蚊虫似的飘动。是他们来了。都来了,还真一个都不少。都那么岁数的人。聚一次也不容易,他们在跳舞......”这里不是神鬼论,每每读到此,让我就看到路灯下婆娑飘动的影子。他们真的在聚会吗?这感觉不仅仅是感动。真希望能跟他们交流一下,又怕打破他们的美好。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路灯下的飞蛾,心里在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好。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死亡是轻飘飘暖洋洋的羽毛一般。那个瞬间是飞翔的感觉,一切痛苦都不复存在了”。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

世人对时光流逝大致是不经意的,怡然也好,痛楚也罢,均或可止于瞬息。在死神啃啮着光阴渐行渐近之前,人人似乎都有大把时间用于荒唐和忏悔,生命的不可预知倒多少意味着些许侥幸和心安。

而真正将死的人,则忙碌地考虑着后面的事情。
是的。我们会化成烟。烟会在天上飞。它终究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的那些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把打乱了的牌,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再化成人形。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显形或是隐形地俯视着世界,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珍惜这明亮的机会,直到最后一分钟。

对于此书,感触颇深的是对过去的回忆,因为它让我们把目光移向自身。置身于被死亡阴霾笼罩下的临终关怀医院,过去的亲朋好友的经历,曾经的欢乐,幸福,都已成浮云。只能在哭泣与伤感中消消的忆起,不断地让自己也陷入对人生的思考中,所以更有感触。
事实上,不仅仅是对那些临终的人,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预期的,在预约死亡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去珍惜生命。
生命看似漫长,但我们真正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时间就只有三、四十年。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以泰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以从容的姿态去预约死亡,才是我们国人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