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于“小而多”,由许多各自独立、结构各异的小地域组成,彼此间易于互相交通但却难以融为一体;整个希腊地区同中欧、西欧、北非、西亚、中亚乃至印度地区的关系,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地理环境的这种特点使得人们站在希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世界是“天外有天”。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于“大而一”,黄河、长江将生活在其各个支流流域的社会连为一体,这个大地域的四周则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站在这个大地域来看世界,便自然会认为这里乃是四海之中的唯一大陆,乃是整个“天下”。
针对于中国的封建停滞,史学界有许多说法比如地理决定论;气候决定论;社会早熟论;文化决定论等等不计其数。可惜很多理论我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凭着道听途说,和自己的常识推论一二。在此献丑了。
地理决定论:从中国地图上看中国分为三个阶梯,先是青藏高原,然后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为第二阶梯,东面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外加福、闽两省的山地和零星平原。中国是一个居住在斜坡上的国家。属于季风性气候。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自然灾害非常的多。欧洲的降水量比较平均,而我们则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所以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我们更需要统一的大国,需要国家行为。
西方有个故事叫诺亚方舟,就是面对洪水人民怎么办呢?祈求神灵保佑建造挪亚方舟逃避灾难。而中国有个故事叫大禹治水。面对洪水,人民团结起来统一行动抗洪抢险,治理灾害。大禹治水的结果就是将部落联盟,直接推向了国家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这样诞生的。
但是中国进入国家时代却因此过早,我们的青铜技术尚未彻底成熟,氏族社会尚未彻底解体。以至于氏族演化成了宗族,导致儒家亲情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了必然。西方不但氏族已经完全解体,直到铁制工具出现才进入国家社会,所以社会发展轨迹自然不同。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欧洲的海岸线极为复杂,南有黑海、爱琴海、亚得里亚海,中有波罗的海、北海,西面是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而且以山地为主降雨量也很平均。所以既不需要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长期分裂,加上相互攻伐。陆地不行,自然就要动用海上手段。许多欧洲王室甚至会庇护海盗,只要你不劫掠我国的商船就可以获得合法身份。最终导致欧洲海盗盛行。
然而叫人没想到的是盗亦有道这句话,不仅仅是指盗贼的技巧,更是蕴涵社会发展的大道。海盗行为不仅仅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大海航时代打下了技术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掠夺回了资金。而且更是产生了航海文化底蕴,影响了西方的民约俗成。因为在海上船沉大家死,活?几乎不可能。茫茫大海谁能游回去?他和河盗是两回事,几个狗刨上岸了。什么是同舟共济?假的!只有到了海上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济。在海上勾心斗角相互拆台那是找死,能控帆的控帆,能掌舵的掌舵。谁干的好谁就上。干的不好也不会站着茅坑不拉屎。所以即便有争斗也是道义之争是良性竞争,而不是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胜利了,抢到了财务大家共同获益,所以西方人一旦出了英雄那是用来崇拜的是大家维护和敬仰的,而不会像马家军那样被被疯狂攻击。所以西方既不是农耕文明,也不是游牧文明而是海洋文明。即便是陆地上西方的游牧业和农业也不像中国那样以长城为界泾渭分明。
所以海盗一词,在西方不是贬义词,西方世界就是今天弄个卫星,或者探测器依旧可能会命名为海盗号。而海盗在中国叫倭寇,和山贼水贼草寇划等号。绝对不是什么好人。可以说举天下共伐之。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中国是农耕文明。有句谚语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圣经》中亚当有两个儿子亚伯和该隐。亚伯是放牧的,该隐是种地的。向上帝献祭的时候,亚伯献的是羔羊,而该隐献的是蔬菜。上帝喜欢肉食表扬了亚伯而冷淡了该隐,回来以后该隐嫉妒怒杀亚伯。这就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区别。因为农夫之间往往没有共同利益。你种的地好不好和我没关系。反而你的好我的不好,那说明我不行所以我偷、我抢、我拆台、叫你种不好。功高震主永远是大忌,可以说我们的英雄就是是用来出卖的,和攻击的。潜龙勿用,假痴不癫在敌我斗争中百试不爽。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则需要良性竞争。(然而偶认为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农耕与否,而是基督教首先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和男女的相对平等。在欧洲就是连国王都只能取一个老婆。纵管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一夫一妻制绝对是主流。而中国无论是一夫多妻也好,还是一妻多妾制也罢,反正只要是富人或统治阶级,一个男人就会有很多女人。而这才是绝对的主流。然而爱情的排他性是人的本能,情敌多了在一起怎么能够和谐?妻妾和睦哪只能是男人的一厢情愿。相互拆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宫廷斗争还是大户人家的纷争绝对少不了。女人干政不详!她要是能祥才怪!历史证明一夫一妻制和谐的家庭最有利于下一代健康发展,勾心斗角的环境好人注定被淘汰或改变。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第一招就输了,别说普通人,孔圣人也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神仙他也没辙!无论是贞洁牌坊还是酷刑立法都没有用,因为你从根上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儒家的妇德注定失败。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封建中国显然建立在危卵之上根基不稳。为什么富贵不过三代?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虽然欧洲是分裂的但长远的后劲上封建中国先天不足。必然周期兴亡。一夫多妻制才是真正内斗的催化剂。我国历史上,上到皇室宫廷下到富人的深宅大院勾心斗角的很大一部分执政者是由此培育出来的特殊人才!而纯农民间的争斗不但相形见绌而且很少能够上升到政治层次。此种论调偶认为是统治者为了推卸自己乱情的责任,故意夸大了农民之间没有共同利益。但是绅商巨富豪门望族绝对不是农民。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大得很!为什么中国人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恐怕这才是直接原因。)
不过确实虽然古代中国也有航海活动,尤其在西夏建国以后,截断了陆路丝绸之路,宋朝时期开辟了随水上丝绸之路,导致中国航海技术大发展,司南变成了指南针,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但是从船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航海技术和西方人的航海技术是两回事。虽然我们的海船平均在三百吨以上一般是四五百吨,郑和宝船更是千吨以上的巨舫。而西方同期最好的哪欧级海船只有三百多吨,哥伦布航海时驾驶的船只有一百三十吨。但是船型,航速和机动性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海船和内河船只除了大一号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就是方头船,包括郑和宝船也是方头船。只有福船是尖头方尾好一些,但却不是官方的选择。而西方人的船更接近流线型。中国虽然也有三桅帆四桅帆,但是都是硬帆,而西方人是软帆,除了主帆还有三角帆对风的利用能力更强。即便是一百多吨的帆船依旧能横跨大西洋。郑和宝船虽然大但续航里程也未必比得上西方人。一个吨位数据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的是大而慢,续航时间长,但里程未必就远。人家是小而快,时间短却未必就跑的近。中国完全是在以内河水师形成的固定思想在经营大海。就是到了清朝依旧管海军叫水师。河豚游到了海里它也不是海豚!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从未真正进入过航海时代。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知道大海的民族。不信您请看我们的隋唐大运河。无论起点和终点其实海运可以完全解决,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永定河。可是这些河流全部汇于大海,用得着在入海口附近沟通吗?即便是永定河水浅河小,在古代它也不比运河的航行条件差。何况从北京到渤海才多远?就是大海危险!但是贴着海岸线航行又能危险到哪去?折到海湾里就能避风,即便船沉了游上岸也不成问题。可是我们就连这点勇气也没有。宁可拼着劳民伤财国破家亡也非修什么破运河!要是一次决策失误也就罢了!运河一直作为交通运输干线使用了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改河运为海运才废止。其实运河其实最好的用途是引水灌溉,然而这是明令禁止的。就死发生旱灾也不允许,还真是渴死不饮盗泉之水呀!至今我们依然为运河所创造繁荣和历史作用长吁短叹,惊呼不已。这就好比脱了裤子放了个屁,喊了一生好!如果我们发展海运,运河用于灌溉,我们将创造怎样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