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1901一1956)是苏联优秀的革命作家。他一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作家、文学批评家,而且是文艺工作的组织者,长期领导苏联作家协会的工作。他的重要著作除《毁灭》、《青年近卫军》以及没有写完的《最后一个乌兑格人》,还有收在《三十年间》里的大量有关文艺理论问题的著作、报告、演说和读书札记。
《毁灭》是苏联革命文学中最优秀作品之一,写于1925一1926年,1927年出版后,立刻引起苏联文学界普遍的注意。当时的《真理报》评论道:“这部描写西伯利亚游击队的溃灭的小说,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阵线上的胜利”。高尔基认为作者“非常有才华地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不但在苏联国内,就是在全世界,《毁灭》也起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早在一九三0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鲁迅先生就把《毁灭》翻译过来,他认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更紧要的是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这样战斗的作品。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对《毁灭》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象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法捷耶夫
中文《毁灭》为鲁迅翻译
《毁灭》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同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一起被称为苏联20年代文学中3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毁灭》不仅描述了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而且着重描绘了游击队员精神上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法捷耶夫曾这样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为揭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
作者:法捷耶夫
中文《毁灭》为鲁迅翻译
是曹先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