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以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贺敬之(1924年-),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诗人、剧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还著有诗集《放歌集》《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939年到1940年 就读于国立六中(现四川省罗江中学)。
1940年 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在40年代就出版了诗集。 抗战胜利后 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
1949年 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1977年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当选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含;《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敬之
中国剧作家、诗人。山东枣庄市人,创作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白毛女》《回延安》《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故乡是一个做不完的梦
一一写在农历十月一日
山东淄博 国承新
尽管我每年也回故乡一两次,
但抵不住我五十多年的思乡梦。
这梦不管一年四季,
也不顾冷雨热雪,
总是不声不响地,
不动不惊地进入我的大脑。
让我见到早逝的父母,
故去的南屋娘、姥娘、兄长。
见到儿时的村庄,
让我了却对先人的怀念,
对乡亲们的眷恋。
这梦里虽然有悲,
却也有意想不到的乐。
甚至有不少的重复,
过多的虚幻。
但我仍然乐此不疲,
不厌其烦。
甘心情愿生活在这梦里,
因为这梦中有幸福、团圆,
有找回的岁月,
有补偿的宿愿。
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
这难以实现的实现。
于是我发自肺腑地说:
这故乡梦我要做到永远。
2021年Ⅱ月5日(农历十月一日)萌念,6日夜4一8点时断时续凑出。
作者简介:
国承新(1949.6—— ),山东淄博人,原淄博市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诗人、作家,中共党员。系济南军区老战士诗词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特聘研究员,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教授。其诗歌被中国著名诗人苗得雨称为“灵芝草”,诗句被中国著名诗人贺敬之手书相赠。
(网编 韩家水)